「仰不愧天,俯不愧人,內不愧心」此語出自**《孟子·盡心上》**,原句是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,意指君子坦蕩無私,即使仰望蒼天或低頭審視自己,都不會感到慚愧,即行為光明磊落,問心無愧。
出處與原文
出處:: 戰國時期孟子的《孟子·盡心上》。
原文:: 孟子曰:「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;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二樂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」
注釋:: 「怍」(音同「作」),是慚愧的意思。
釋義與意涵
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強調的是一種內在的人格修養和道德自覺性,要求人做人做事光明正大。
其中,「仰不愧於天」表示不違背天理良心,不見不得人的事情;「俯不怍於人」表示不欺騙他人,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情。
「內不愧心」則是對這句話的延伸和補充,意為內心不感到愧疚和不安。
綜合起來,這句話描繪了一種光明磊落、問心無愧的君子風範,將內在的道德修養置於比世俗權勢更高的位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